组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内新闻 > 正文

熊友才教授课题组赴云南易旱区开展大田试验

2021/08/09


 熊友才教授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演变、水土资源保育、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管理的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于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区、巴基斯塔和肯尼亚等开展相关田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针对云南省近年来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省内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干旱、作物减产及生态环境灾害等问题,2021年初熊友才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王宁和郝萌前往云南,于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砚山县开展大田试验,以期解决在保持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田间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

云南气候有亚热带、北热带、温带、干热河谷几大类型,大部处在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性、区域性和高原性,具有光照充足,冬夏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干湿季节明显,气温垂直变化显著的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云南省年降雨量较多,却在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云南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造成了该地区68形成雨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该地区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造成了该地区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该地区旱季时间长,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特别是春旱十分严重。

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抗旱保墒效果,对于杂草的抑制作用同样显著,但是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一地膜覆盖造成了大量的白色污染,且易燃的特性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其二地膜覆盖改变了土壤微环境,如增加了作物生育后期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其三地膜覆盖形成残留,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生态安全受损。地膜覆盖负面效应降低了土壤质量同时也限制了作物产量的提高。因此在降低塑料薄膜使用量的同时,保持田地的高产和可持续性是目前旱地农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土壤微生物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对于现代化集约农业生产中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服务,特别是经由人们筛选出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益的根际促生菌。目前在季节性干旱区覆膜条件下接种根际促生菌是否能够很好的定殖生长并对作物和土壤产生积极效应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空白;地膜覆盖对根际促生菌的多样性的影响如何仍需进一步调查。因此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开展根际促生菌的接种对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和水分的影响以及根际促生菌群落的多样性的研究很有必要。为了论证相关研究,熊友才教授课题组研究生王宁和郝萌于当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期为阐明上述问题探明理论依据。以下为田间试验相关照片:

针对云南易旱区所面临的问题,课题组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去除地膜残留是我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内外都在积极的探索地膜残留去除方法。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探索地膜去除的新方案,提出在保持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